上周末,浙BA各大赛区揭幕战相继打响。记者也前往杭州临平,观看了杭州东部赛区临平区对阵钱塘区的首场比赛。
如今,地方性体育赛事恐怕都不免要拉出来和“苏超”这一标杆进行比较,选在“苏超”休赛的空档开幕的浙BA更是被扣上了“抄作业”的帽子。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指摘与判断是对地方政府兴师动众办赛、最终却只是赔本赚吆喝的担忧。在不少人看来洪萨速配,“苏超”的成功虽的确“空前”,但却是大量偶然因素的叠加所造就,因此这种“苏超式”的成功大概率也会“绝后”。而一切试图复制这种成功的努力,往往都徒劳无益。
这样的观点或许过于悲观和武断了。提振全民消费、发展文旅产业,如今已成为摆在各个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与其说浙BA是在抄“苏超”的作业,莫不如说浙江此番是在借鉴和学习了江苏的“解题思路”。
用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提升城市活力,进而撬动消费,是“苏超”在过去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步步蹚出来的“解题思路”。既然这一思路被证明可行且有效,那么就理应被更多地方复制推广。更何况,解题思路可以借鉴学习,答案是对是错、得分是高是低,拼的终究是各自的硬实力。
对于浙BA,浙江省文旅部门给出了这样的定位:既是体育赛事,又非常规赛事,而是“体育+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物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浙江方面的意图,就是要顺着邻居江苏的“解题思路”,答好文旅消费这道题。
机构媒体、自媒体与民间舆论纷纷下场,参与到了轰轰烈烈的“造梗”运动中。90个区县参与其中的“百县大战”能够提供更高的“梗密度”和“梗颗粒度”,从而同样起到调动全民热情、吸引全民参与的效果。
另外,浙BA在商业运作和配套消费场景的打造上,也同样吸取了“苏超”的经验,有着更加完善的布局和提前策划,同时针对性和指向性也更为明确。以临平为例,当地不仅发放了总计100万元的专项消费券,在举办比赛的临平体育中心还专门设置了市集。记者在现场看到,市集中不仅有奶茶、果汁、刨冰等“夜市标配”,也有朱炳仁·铜这样的地方老字号和玉架山考古博物馆这样的新晋顶流。一家浙江乳品企业甚至牵来了奶牛,用作宣传“道具”。
不过,借鉴了“解题思路”的浙BA能否如愿成长为“新物种”,同样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较一再刷新单场比赛现场观看人数的“苏超”,篮球赛事受场地限制,观赛规模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临平区对钱塘区的揭幕战,临平体育中心虽然几乎满座,但是现场观众也不过3000余名,其对消费的瞬时拉动也相应较为有限。而且洪萨速配,浙BA的赛制相对复杂,赛程也更为漫长,市民的关注度与热情能否长期维持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赛事主办方的办赛能力以及各地的“整活能力”。
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