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易倍策略,美国研发了M29“鼬鼠”履带式两栖运输车。这款车型最初是针对北欧地区的严酷环境而设计的。与卡登洛伊德超轻型装甲车辆相比,M29展现出卓越的越野能力,更为适合水网稠密的地形。在二战结束后,履带式两栖运输车的概念得以延续,美国在1950年代推出了M76“水獺”履带式两栖运输车,这一型号继承了前者的精髓。
M76的设计和制造是由庞蒂亚克汽车公司位于密歇根的分部完成,它并未完全延续M29的技术,而是融合了当时的新技术进行了重新设计。M76的车头部分专门设置了引擎舱,其中装备了一台额定功率为130马力的Continental AIO-268风冷四缸对置航空发动机,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通过一根弯管延伸至驾驶室正后方,确保在运行中保持低噪音。
该车辆的履带式行走装置具有独特的设计,配备了四对负重轮和无托带轮,主动轮位于前方,导引轮则在后方。负重轮采用了扭杆悬挂系统,并且设计为充气型。这样的设计不仅在水上行驶时提供了额外的浮力,还能够在与橡胶履带接触时形成更为顺滑的行驶感受。履带的表面还装有金属防滑钉和加厚橡胶板,以增加其地面抓地力。
展开剩余73%M76具备良好的两栖行驶能力,其水上航行依赖于位于车尾的螺旋桨,登陆后这一部分可以折叠起来。水上转向的操作则通过调整履带进行,车辆在停止或低速运动时,履带会产生更大的阻力,从而引导车辆向有负载的一侧偏转。这也反映了M76水上机动能力上的一些局限性。
驾驶舱内部设计为可并排容纳两名乘员,驾驶员驾驶位置布局在左侧,舱内的两人上方各有一个出入舱口;驾驶舱两侧还设有出入车门,右侧顶部的舱口外装有武器座,以便安装一挺M2HB重机枪,增强了作战保障。
在驾驶舱的后方为货舱,它能够运输多达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承载3000磅(约1360千克)体积适当的货物。货舱内部被封闭,顶部和尾部都设有大型舱门,便于装卸货物。同时,货舱两侧的外部除了可以附挂各种工具外,每侧还具备了一只燃油箱,以支持长途活动。
M76更像是一款多功能的运输车辆,除了作为运输工具,它还能充当应急救援车。该车配备了一台5000磅(约2268千克)的绞车,使其能够在沼泽等复杂地形中对被困的车辆展开救援行动。
虽然M76不是一款战斗型武器,其设计并没有配备任何装甲防护,反而采用了大量铝合金材料,这在当时的美国军用车辆中颇为常见,例如M113装甲运兵车也大量使用铝合金。这种设计使得车辆更加轻便,但抗击打能力却相对较弱。
在20世纪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上频繁使用M76,这一地区的水网特征正好与其设计理念相得益彰。尽管如此,士兵们普遍对其缺乏防护的特点有所不满。60年代中后期,另一款M116两栖运输车开始成型。虽然M116的原型同样没有装甲防护,但其改型M733则装备了钢装甲,可以有效抵御7.62毫米弹药的攻击。尽管M116和M733的生产数量较少,但造价更高的M113在多方面表现出色,成功取代了履带式两栖运输车的位置。越战结束后,M76、M116和M733这三款两栖履带式运输车辆逐渐走向了历史的尘埃,现今已很少在战场上见到它们的身影。
关于M76两栖运输车的具体参数,它的重量为1.5吨,车身长度为4.9米,宽度为2.5米,高度为2.31米,车组成员为2人,能够容纳8名士兵。该车的最高公路速度约为每小时50公里,水上速度则在7至10公里之间波动。
发布于:天津市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